2025-07-17 15:26:49 | 人围观 | 评论:
2025年7月16日,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“语润童心·艺绽乡梦”乡村振兴推普实践团深入重庆市秀山县兰桥镇新华村,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,为国家级非遗“秀山花灯”注入新时代活力。
在兰桥镇新华村,推普实践团成员谭荔丹、曾艺、李洪玥等跟随新院子花灯班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正斌(75岁)、县级非遗传承人丑角杨正南(78岁)、旦角李艳珍(76岁)等人学习秀山花灯表演技艺。这项融合舞蹈、民歌、器乐的国家级非遗,曾因语言壁垒面临“本地热、外地冷”的推广困境。杨正斌坦言:“花灯要传天下,得先让天下人听懂。”老艺人们用方言演唱的花灯调虽具地方特色,却因方言限制难以突破地域边界,年轻传承人断层问题更让非遗传承雪上加霜。
针对这一现状,实践团创新推出“非遗+推普”教学模式:在老师们教授花灯基本步法、器乐演奏的同时,通过角色扮演、情景对话等方式,引导传承人用普通话介绍花灯历史与文化内涵。实践团成员还设计“花灯小课堂”,录制普通话教学视频,帮助老艺人掌握基础发音技巧。
76岁的传承人李艳珍一边对实践团成员进行花灯教学一边感慨道:“以前觉得说普通话别扭,现在发现这是让花灯走得更远的‘钥匙’。”
语言相通,文化相融,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。重庆青年职院实践团以推普为桥、以非遗为媒,既破解了地方文化传承的语言困境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正如杨正斌所言:“普通话让《黄杨扁担》唱出了秀山,普通话也会让新院子花灯跳遍全国!”这曲青春与非遗的协奏曲,正为乡村振兴谱写着动人的文化篇章。(作者: 陈昱)
全站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