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教育网-青年文化创业指南
你的位置: 首页 > 业界新闻

科技会客厅聚焦科技赋农: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,却为何难破困局?

2025-10-24 10:04:27 | 人围观 | 评论:

当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纷纷涌入农业领域,传统农耕正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,但科研成果“落地难”、小农户“用不上”等问题,却让中国粮食安全的守护之路面临挑战。

  近日,《科技会客厅》聚焦科技赋能农业发展,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永贵研究员、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道亮教授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钟钰研究员,从种源供给、智慧农业落地、育种革新三大维度,拆解中国如何用科技筑牢“中国饭碗”,在耕地有限、需求升级的背景下,走出一条粮食安全的破局之路。

科技会客厅聚焦科技赋农: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,却为何难破困局?

  守基:99.3%自主率背后,中国饭碗的“稳”与“通”

  “我们每一口饭、每一个馒头,基本都是咱自己的粮食。”肖永贵研究员的话,道出了中国主粮种源的底气——我国小麦、玉米种子自主率已达99.3%以上,近乎100%的自主供给,为“口粮绝对安全”筑牢了第一道防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谷物基本自给”的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落地,去年我国谷物产量更是首次突破1.4万亿斤,创下历史新高,让“中国饭碗”端得更稳。

  但每年1.5-1.6亿吨的粮食进口规模,也让不少人担忧粮食安全。对此,钟钰研究员给出了客观解读:进口并非“短板”,而是“互通有无”的必然选择。这1.5亿吨进口粮食中,约1亿吨是大豆,其余5000万吨多为品种结构调剂所需。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强筋小麦自给率已从六七年前的30%提升至70%,且农业“走出去”步伐不断加快——在巴西推广自主大豆品种,在巴基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农田里,中国种子已成为常见身影,同时传统大豆、荞麦还在出口日韩。这种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的结合,正是中国利用国际市场、保障粮食安全的灵活策略。

  然而,有一个必须要正视的现实就是资源约束问题:我国人均耕地仅1.35亩,甚至小于韩国、日本。但“自给率下降不代表产量降低”,钟钰研究员强调,随着14亿人消费结构升级,一旦产量增速跟不上消费增速,那么自给率下降就是必然趋势。为此,我国提出“大食物观”,通过多元化路径降低对耕地和单一粮食的依赖,用全方位布局守护食物安全。

科技会客厅聚焦科技赋农: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,却为何难破困局?

  破壁:从“云端”到田间,智慧农业如何让小农户受益

  “智慧农业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物联网、大数据与传统种养工艺的深度融合。”李道亮教授这样定义这项技术。从2000年精准农业概念提出,到2010年物联网催生数字农业,如今中美欧虽称谓不同(美国称数字农业,欧盟、中国称智慧农业),但核心都是先实现机械化,再完成环境、养殖对象、装备、能源的“四个数字化”。

  在科研领域,中国已走在前列——智慧农业相关研究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,粮食作物、蔬菜、水产等各行业都在与智慧农业融合,催生农业新生产力。但如何让这些高深技术被亿万农户,尤其是小农群体所接受和使用,才是真正的难题。

  “每个行业都要和智慧农业融合”,但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到落地路径。核心答案之一是“社会化服务”。小农户直接应用智慧农业装备虽难,但专业的无人机植保队、机械化收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,正成为科技的“搬运工”,让农户无需购买昂贵设备,也能享受科技红利。

科技会客厅聚焦科技赋农: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,却为何难破困局?

  钟钰研究员表示,推动智慧农业落地,需“三方发力”:基层农技推广站要积极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,科研单位要主动对接田间需求,市场化力量要持续发挥作用。

  一个鲜明的趋势是,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智慧农业的“先行军”。在江苏,年轻的80后夫妻管理数千亩土地,无人收割机已成标配。他们与高校教授“一对一”精准对接,形成了紧密的“产学研”结合体。李道亮在调研中发现,“几乎都是无人机在作业……效率快,质量高,最主要让我们可以说是摆脱了人力之苦。”这清晰地表明,规模化经营是科技落地的天然温床,而经济效益是驱动变革的根本动力。

科技会客厅聚焦科技赋农: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,却为何难破困局?

  革新:育种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,平衡产量与品质的十年攻坚

  “育种是粮食安全的源头,现在我们正从‘传统选育’向‘智能设计’转型。”肖永贵研究员介绍,借助DNA提取、基因标记等技术,科研人员能精准聚合作物优良性状,让育种逐步迈入“5.0时代”(智能设计育种)。但从国际水平看,我国育种仍处于“整体跟跑、部分领跑”状态——小麦、水稻育种全球领先,玉米因工业化起步晚,仍以传统技术为主,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。

  为缩短差距,我国正积极探索:与腾讯合作的“天枢计划”,正对50多万份种子进行基因解析,力求挖掘更多优良基因。而育种过程中最核心的难题,是产量与品质的平衡。“现在我们跟着餐桌需求走”,肖永贵研究员说,过去单纯追求产量,如今则根据市场需求育种——面条、馒头要找回“老味道”,南方籼稻要赶上北方粳稻的口感,还要针对不同人群研发营养品种。但育种是场“持久战”,一个新品种从杂交选育到推广,通常需要10年,期间要兼顾产量、品质、抗病性,通过分子技术将优良性状“整合”到一起。

  “质量和数量要齐头并进。”钟钰研究员强调,我国育种政策正动态调整,每年在稳定中优化,确保与农业生产力适配。同时,千百年传承的农耕智慧也在发挥作用——连作套种等复杂农耕制度,正是中国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,保障14亿人粮食需求的独特优势。

  从种源自主到智慧落地,从育种革新到农耕传承,中国粮食安全的守护之路,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,而是科研、政策、市场与千百年来积淀的农耕智慧的协同发力。正如三位嘉宾所言,破解农业困局,关键是打通“实验室到田间”的最后一公里。只要各方形成合力,在科技赋能下,中国不仅能守住“粮食安全”的底线,更能让14亿人吃得更好、更健康,让“中国饭碗”既稳又香。



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