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风暖,乡野铺展新卷,一支承载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的“青春兴乡行”社会实践队伍,正奔赴暑期三下乡的实践课堂。
启程合照
踏遍阡陌田埂,看稻浪翻涌、合作社兴旺,在新农人谈产业、村民话幸福的实景里,体悟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;亦寻访红色旧址,听老党员讲烽火岁月、观纪念馆藏峥嵘记忆,在斑的史料与滚烫的故事中,打捞革命精神,了解振兴历程。
以理 论之思映实践之景,用青春脚步赴乡土之约,马克思主义学院—“青春兴乡行”在刘小利老师和张德铭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,将把担当与热爱,写进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里,青春启程。
实践启程动员会
抵达创业园
8月23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"青春兴乡行"实践团在刘小利老师和张德铭老师的带领下,赴福建省南平市开展首日调研活动,先后走访南平市博物馆与南纸1958创业园,感受历史与现代在这座闽北城市的交融对话。
抵达南平博物馆
《从文物影响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—以南平市博物馆相关影像文物为案例的分析报告》
抵达樟湖镇
抵达政府,樟湖镇文化 部部长与我们围坐交流,详细介绍樟湖镇发展规划——从特色农业布局到乡村文旅蓝图,从产业振兴路径到民生保障举措,一个个项目、一组组数据,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清晰脉络。我们也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介绍,也结合专业积极建言。围绕“如何利用好新时代打通农产品销路”,提出可依托政府电商扶持政策搭建区域农产品展销平台,整合本地特色农产资源,助力拓宽销售渠道;探讨“怎样以青年力量激活文旅活力”时,建议联合团组织开展“青年创客进乡村”活动,鼓励青年人才为乡村文旅项目注入创意与活力。与工作人员深入探讨这场交流,让我们明晰乡村发展需求,更坚定了以青春助力、与乡村同行的决心。
抵达敬老院
离开政府后,我们走进敬老院。乡村的老人们,虽褪去了青壮年时的忙碌,却始终怀着对故土的深情,以独特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。他们手握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,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,让土地持续焕发活力;他们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,用口耳相传的故事、坚守的传统习俗,守护着家乡的精神根脉;他们熟悉邻里乡情,总能以温和的方式调解矛盾、凝聚人心,为乡村营造和睦稳定的氛围。
聊乡村琐事
这些源自岁月的积累与热爱,都是老人们为乡村振兴贡献的珍贵力量,让家乡的发展更有温度。在他们的口中,我们也初步了解到了樟湖镇的乡村振兴发展历程,他们也见证了樟湖镇从穷到富的过程。
听发展历程
抵达蛇王庙
午后,踏入蛇王庙这座承载当地民俗的庙宇,藏着漳湖镇的文化密码。庙内,古老壁画、传统祭祀器具,诉说着“崇蛇祈福”的习俗渊源——蛇象征守护,护佑风调雨顺、人畜兴旺,深深融入村民生活。
抵达养殖厂
下午,我们奔赴鸽子养殖场。负责人早早在场区等候,带我们先参观了几间小规模鸽舍——巢箱里的幼鸽不时发出轻啾,透着生机。他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从“小养殖”到“规模化产业”的奋斗史:靠科学育种、智能管理提产量,借分析消费需求、对接电商平台拓销路,一步步把不起眼的养鸽业,打造成了当地亮眼的“鸽产业名片”。交流中,我们聚焦“产业升级与青年助力”。针对“品牌塑造难”“电商运营弱”等问题,团队结合专业,提出“短视频推广鸽场故事”“利用抖音直播进行销售”等建议,并约定持续跟进,用青春智慧为产业添翼。
抵达八角楼
走进王台谈判旧址—八角楼。青瓦飞檐承载岁月厚重,斑驳墙面镌刻红色记忆。队员们驻足聆听学习讲解老师的介绍,透过珍贵史料与老照片,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。大家在实地探访中感悟初心使命,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学习中融入青春血脉,为此次研学之旅注入深刻的历史厚重感。
抵达特科派纪念馆
团队走进科技特派员主题展示馆与革命纪念馆。科技特派员主题展示馆作为大学生实践研学基地之一,我们跟着讲解员的节奏,我们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和试验数据本,听着科特派翻山越岭送技术、帮农户改良作物的故事——从过去农户“靠天吃饭”、作物产量低质差,到如今通过科特派带来的品种改良、绿色种植等科技创新,实现了农产品增产提质、产业链延伸,不少乡村更是依托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。队员们对这些变迁故事饶有兴致,不时驻足细细观察墙上记录的历史细节与成果数据。
抵达杉木王
青春兴乡行团队满怀崇敬,踏入丰产林。这片丰产林,曾因林业发展遇到瓶颈,面临着树木品种单一、经济效益低下等难题,在乡村经济发展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。
抵达古厝
“青春兴乡行”实践团踏着晨光,走进了位于福建南平的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厝。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厝,以其独特的闽派建筑风格静静诉说着往昔辉煌。古厝整体为土木结构,飞檐翘角、雕梁画栋,布局上遵循“四合五天井”的传统范式,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,更凝聚了家族文化与地域精神的传承。在斑驳的石墙与木质窗棂间,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,感受到时光赋予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温度。
金谷园优秀重点实践基地
步入村中的金谷园实践基地,我们注意到这里与多所高校合作成立了研学基地,正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交织的创新空间。展厅内,剪纸作品精妙绝伦,从民间故事到时代主题,方寸之间尽显匠心;竹编艺术则以其细腻的编织技艺和实用美学,展现谷园村独有的文化气质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被很好地保存和展示,更通过文创开发、旅游体验等形式走向市场,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。
团队成员调查访问村民改造振兴情况
谷园村的行程结束后,团队成员无不被其久远的历史和乡村振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所震撼;随后,团队成员设计了调查问卷,并共同撰写了《民族乡村“乡愁资产”盘活路径研究—以南平市谷园村“微改造”为例》的论文,记录了团队对谷园村的深刻了解,它也是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。
三下乡的收官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每一次探访、每一次体验,都是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,更是青年践行使命的切实行动。乡村振兴之路漫长而光荣,我们从未止步,也永不止步。未来,我们或许会带着更专业的能力重返乡村,或许会在各自领域延续这份对基层的关注,将三下乡中收获的感动与思考,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、助力乡村发展的长久行动,让青春的力量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持续生长。
作者:高佳祥
全站搜索